是的,企业被列入“失信名单”或存在不良信用记录,会**严重影响**其资质的维护、升级、增项等,甚至可能导致资质被撤销或无法通过动态核查。
具体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### 1. **直接影响资质申请与维护**
* **不予受理或审批**:根据《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、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分工方案的通知》等文件,被列为“失信被执行人”的企业,**不得申请办理**建设工程企业资质的新申请、升级、增项、重新核定等事项。
* **动态核查不通过**:在企业资质动态核查中,主管部门会将企业的信用状况作为重要考量因素。
存在严重失信行为或不良记录的企业,很可能在核查中被认定为不符合资质标准,从而被责令限期整改,甚至被撤销资质。
### 2. **被列入重点监管对象**
* 根据《市场监督管理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管理办法》等规定,被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的企业,会被列为重点监管对象,**检查频次会大幅提高**。
这意味着企业将面临更频繁、更严格的监督检查,增加了运营的合规压力和风险。
### 3. **限制参与招投标和政府采购**
* 企业信用是参与市场活动的重要“通行证”。
被列入失信名单后,企业将被依法限制或禁入**政府采购、工程招投标**等领域。
这不仅直接影响企业的业务来源,也间接影响其业绩积累,进而影响未来资质升级所需的业绩要求。
### 4. **影响行业准入和从业资格**
* 对于性质特别恶劣、情节特别严重的失信行为(如被吊销许可证、终身禁止从业等),相关当事人(包括企业负责人)可能会被实施行业禁入措施,这将直接导致企业无法维持或申请相关资质。
### 5. **社会声誉和商业信誉受损**
* 失信信息会被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、信用中国等平台向社会公示。
这会严重损害企业的商业信誉,合作伙伴、客户、金融机构等在进行合作或授信时会将其视为高风险对象,导致企业融资困难、合作受阻。
### 6. **不适用基于诚信的便利措施**
* 企业一旦失信,将不再适用“告知承诺制”等基于诚信的便利化审批措施,所有行政许可、资质审查等都将面临更严格、更繁琐的审核流程。
**总结来说**,企业信用记录是其“第二张身份证”。
在当前强调信用监管的背景下,被列入失信名单或存在不良记录,绝不仅仅是名誉受损,而是会带来一系列实质性的、严厉的联合惩戒措施,直接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——资质的存续与业务的拓展。
因此,企业必须高度重视自身信用管理,避免因失信行为而付出沉重代价。